首页新闻资讯【中国经营报—制造之美专刊】广明源:做一个让员工创新“亮”起来的平台

    在行业里摸爬滚打23载,洪燕南凭借创新的力量,带领他的企业走在了照明行业的前沿。从七八名员工的小作坊到成长为近2000人的公司,洪燕南用了16年。2013年,鹤山市广明源照明电器有限公司(以下简称广明源)营收达4亿元人民币。选择从圣诞树灯泡这一细分市场进入照明行业,广明源有效地避开了主流市场的竞争。在广明源创始人洪燕南看来,固然在某一细分市场专注,可以避开主流市场的竞争,但只有在专注的基础上创新,才能不断取得市场份额。他表示,广明源的创新不仅体现在技术上,更在研发上、管理机制方面,为企业内的创新者提供了组织保障,从而让公司成为员工创新的平台。

从细分市场起家

    与很多人一样,洪燕南创业也是出于不甘经历平凡的生活。从复旦大学物理系毕业之后,洪燕南到一家照明企业打工。一个高级知识分子,从流水线工人做起,这一大才小用7年打工生涯使得洪燕南积累了宝贵的一线技能和知识。
    1998
年,他毅然决定辞职创业。刚创业时,广明源跟珠三角众多企业一样,起步于家庭作坊。洪燕南说,当时的创业资金20万元也是东拼西凑借来的,员工也是走的家族式发展模式,最初的员工都是找的亲戚,厂房也是租的。
    这么小的企业做什么才能生存下去?洪燕南选择了一个很小的圣诞树灯泡细分市场,避开了主流市场的竞争。这也是许多企业能够成长起来的关键——在某一细分市场或某一领域专注。其实,即便是再细分的市场竞争者也是众多的,广明源必须要做出自己的特色来。
   
我的特色就是保质、保量。洪燕南说,灯泡是圣诞树的核心部分,如果灯泡不亮,消费者退款的话,对圣诞树企业的打击非常大。为此,广明源在灯泡的质量上不敢马虎,而且在货期上也不敢耽搁,有时为了如期交货加班生产是常有的事。逐渐地,广明源凭借过硬的产品质量在客户群里树起了口碑,慢慢站稳了脚跟。
    2002
年,是广明源发展历史上的一个转折点。经过几年的发展,广明源已经从小作坊升级为厂房面积3000多平方米,员工300多人的小型企业。这时的洪燕南开始投入研发,从母校复旦大学请来了几位电光源专业工程师,这让企业具备了一定的技术优势。
    然而,仅靠公司里的几位技术人才远远不够,需要借助外脑,于是广明源走了一条产、学、研结合的道路。从2003年开始,广明源与复旦大学、东南大学、五邑大学等高校建立了密切的产学研合作伙伴关系,在照明解决方案领域展开广泛的合作。
   
我们在产学研的过程中,力争把这些科研成果都能落地。洪燕南表示,做实了的产学研结合就会有结果。在复旦大学电光源研究所的指导下,广明源成功研发出单端防爆型安全卤钨灯、激光光泵氪灯、脉冲氙灯、节能卤素灯、宠物灯等系列新产品。不久前,广明源选送了其中一款产品参加了2014年度中国制造之美年度评选。

追光行业大趋势
    洪燕南并没有满足于节能卤素灯这一细分领域内取得的成绩,而是创新不止。当下照明行业最火的要数LED照明,在洪燕南看来,目前LED行业里是过热了,传统做灯的企业、半导体企业以及业外资本纷纷进入LED照明行业。
    在日益浮躁的行业环境下,洪燕南很清醒,他明白广明源要做什么?他说,LED照明与传统照明有着根本性的区别。传统照明时代,光源技术决定了光的特性,极大地约束了光的发挥。在LED时代,这种约束将越来越少,更丰富多彩的光效解决方案亦将不断涌现,而照明走向智能化也成为了大势所趋。
    在洪燕南看来,光是一种能量,不同波段的光有不同的价值。接下来,我们要把有思想、有人性、有温度的东西注入到产品中去,尽管行业千变万化,满足人们的照明需求的表现形式也会千差万别,但人性是不变的,我们将继续围绕这个核心点把光的价值呈现出来,致力于智能光环境的打造。他曾这样解释公司2013年提出智能光环境理念的商业逻辑。据了解,所谓智能光环境,是指通过微处理器、微控制器和无线通讯对灯光完成智能化配置,因时间、空间、情境而智能决定光环境模式,实现人性化、数字化、自动化的光环境。
   
未来,我们利用光的价值,在环保、健康、优质生活方面,为消费者提供一种新的生活体验,成为消费者智慧人生的顾问,进而提升人类的生活品质,用光改变世界。洪燕南希望用光来解决人们生活中更多问题。
目前,广明源正在与北京一家公司研发一种环保产品,这种产品放在汽车里可以节油、减少尾气排放,也可用于酒店、厨房的油污净化以及污水处理。洪燕南举例说,紫外线消毒大家都知道,其实紫外线也是一种光,只是不同的光谱而已。
    在公司业务上,洪燕南这样设计的:传统照明继续以出口渠道为主;LED照明则实行国内外市场并重的策略,而这一切都离不开一个创新组织的保证。学习阿米巴模式,我们打造了广明源这个平台,让每一个人都有充分的机会去展现他们最闪亮的一面,在不同的阶段做不同的事,成就不同的人。洪燕南表示,广明源的未来愿景是,通过在公司内部设立一系列机制,让创新成为员工工作的习惯,让技术、设备等得到持续有效的改善。